?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屬于汽車,慢節奏的鄉趣生活屬于自行車,而平穩節奏的城鄉生活屬于電動車。
??現而今,電動車的狂瀾幾乎已經是席卷全球,直逼汽車的大陸,自行車的綠洲。
??其實,第一輛直流電機驅動的電動車誕生于1834年,但是當時卻并沒有大范圍流行。直至二十世紀末,隨著人們對“綠色生活”概念的認識程度的加深,才使得電動車行業得以復蘇,不僅如此,更像是“變本加厲”地“一發而不可收”。很難想象它在發展中幾乎停滯了近一百六十年,將近五個“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”的輪回。
??電動車的“蠻橫”,簡直是要汽車和自行車的老命,但是它們卻不會屈服。也是,沒有了電動車的普遍,哪里能體現自行車的歷史悠久和汽車的高貴奢華。
??電動車可以讓你在失去很多的同時得到更多。因為天天開汽車的人常常會與爭權奪利聯系在一起,天天蹬自行車的人常常與發展緩慢聯系在一起,只有電動車很少為人所詬病。
??主張推行電動車的人和主張順其自然發展的人,大都能提出很多的理由,只不過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而已。但是電動車的發展依然像孫中山寫錢塘江大潮那樣“世界潮流,浩浩蕩蕩;順之則昌,逆之則亡?!?/span>
??僅僅是在二十年前,人們對于出行工具最常說的是自行車,間或能聽到汽車。而現在,人們最常提到的是電動車,因為它不僅融合了自行車的休閑,還包含了汽車的快節奏。電動車的流行,在于它的綜合性。
??電動車既可以體現富庶,也可以表現自然。走進農村,你會發現人們從一輛輛風格各異的電動車上看到了小康生活;走進城市,你會發現人們從一輛輛排列整齊的電動車上看到了綠色生活。
??電動車行業的發展迅猛,與其說是一種潮流,倒不如說是一種文化。因為潮流往往在經過強勢地推進之后容易歸于平靜,甚至于被“后浪推前浪“;文化常常在經過有節奏的流行之后容易安于沉寂,以至于能“越久越甘醇”。
??電動車是很善于學習別人和完善自己的,因此,它不但有著自行的休閑健康,還有著汽車的輕松快捷。電動車的學習不是“收集癖”,也不是用來“裝門面”,而是真正的融合,所以才能由最初的“小器”,發展成為現在的“大器”。
??電動車注定是要成為歷史經典的,因為它的歷史不僅可以是一部暢銷書,還可以是一部名著。